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代办社保

赵尚志曾被开除党籍 因散布谣言称战友是奸细

2017-09-25 12:51:49
赵尚志曾被开除党籍 因散布流言称战友是奸细 - 大学生新闻网

核心提示:在1940年的1月,北满省委通知在苏联的冯仲云,说省委第十次常委会已作出决定将赵尚志永远开除党籍。理由是赵尚志率队返回东北活动期间散布流言说李兆麟、冯仲云和周保中等都是日本奸细,赵尚志还说北满省委和三路军的其他几个负责人金策、张兰先、许高植等都有奸细嫌疑。赵尚志还企图以奸细罪名,捕杀上述人员。

东北抗日联军群像

东北抗日联军曾在苏联境内组建了自己的教导旅,集训时间将近5年之久。最后又直接参加了苏联红军解放全东北的战役,消灭了日本关东军,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东北抗日联军与苏联远东军之间的关系是在国际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有其特殊意义。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共满洲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创建的。自中共中央于1933年由上海迁至江西苏区以后,满洲省委和党中央的联系只得通过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来获得,直到1937年底中共代表团大部分离开莫斯科回到延安为止。当时在苏联的海参崴设有赤色职工国际太平洋秘书处这一机构,东北的党组织就是经过海参崴和莫斯科建立起交通联络的。当时,党驻太平洋秘书处的中国工作人员叫杨春山,也叫斯达干诺夫。

东北党的国际交通员经常来往于牡丹江、绥芬河、海参崴之间。驻该秘书处的另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吴平同志也屡次被中央代表团派到东北各地转达代表团的指导并巡查东北党的工作。由东北的地方党和游击队派到苏联学习的人数前后有300余人,其中少数人学完之后又返回东北工作。但是,直至1937年底,东北抗日联军和苏联远东军或边防军之间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接触。

1933年,东北的抗日救国军、自卫军、护路军等缺少国民党政府支援,供应得不到保证而无法坚持与日本侵略军的作战,陆续被迫撤退到苏联境内,苏联又转道新疆将他们1批批遣返中国。这些做法说明了当时苏联对中日关系所采取的严守中立的态度。

到了1938年,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形势产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对抗日联军极为不利的态势。由于驻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团已返回国内,东北各省委和我党中央的联系完全中断。这时处在松花江下游的抗日联军几个领导人都想通过苏联的协助和延安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同时想试探一下苏联能不能在武器方面给我们一点帮助。在1938年的1二月间,前后有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第六军军长戴洪滨、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越过了黑龙江进入苏联境内。戴洪滨是率部在萝北县境与日军作战失利的情况下,为了免遭围歼而带领500余人的武装队伍越境的。赵尚志和祁致中则都只是仅率少数随从人员进入苏境。由于他们事前和苏方没有任何联系,苏联对他们都是北京夏季工服厂家按非法越境者处理的。戴部500余人被集体遣返新疆,交给了国民党政府。到新疆后他们要求去延安,国民党未予理会。以后他们被分散地按排在当地就业,许多共产党员也从此失掉了组织关系,处境相当不好。3位军长虽未被送往新疆,但被长期拘留,直到1939年夏天才允许他们返回东北。

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也于1938年2月经饶河县境越过乌苏里江。他是利用抗日联军第七军的关系和苏联的边防军接头的,第七军的队伍是从1934年起在饶河地区发展起来的,因为和苏联只有一江之隔,早就有了相互间的来往。军参谋长崔石泉屡次进入过苏联境内。但是交谈的内容多限于有关日伪军的情报方面。不过也可以从苏方得知一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关内的抗日战争情势。周保中在崔石泉的引导下和苏联边防军的代表见了面,提出要和中共中央取得联系,要求经过莫斯科发电报给延安;或是去海参崴,设法到赤色职工国际太平洋秘书处找到斯达干诺夫,即杨春山。但是很快了解到杨春山已不在海参崴。苏联人以后又答复说莫斯科和延安之间联系不上,对此苏方表示很是遗憾。 1/7 1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