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jrs低调看直播直播

每天快评-"自然葬"让逝者回归自然

2017-10-01 00:45:58
天天快评:"自然葬"让逝者回归自然 \

清明前夕,浙江多地约有数百名逝者以海葬或江葬的情势 回归 大自然;辽宁省沈阳市也于近日举行了海葬公祭活动,190多位家属来到大连海域记念骨灰入海的已故亲人;在广州,生态安葬成了市民办丧的主流方式 近年,生态安葬开始在各地升温,愈来愈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 身后事 。

中国人一向有礼敬先人的传统,死者 入土为安 ,并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接受后人的祭拜,这是一种特有的丧葬文化。那些隐伏在苍苍野地里的一个个坟丘,与生者对视,并由此也演化出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以,如果对 生态葬 只是简单倡导或强硬推行很难让人信服,在现实中也不可能迅速收取 移风易俗 之功效。

传统文化范畴的事务,从传统文化层面破解也许能事半功倍。

其一,应该在社会上提倡崇尚回归自然的文化,一个人立身于大地,最终又回归大地,这不是消亡,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生。而后人在这1进程中,也能感到生命的传承。这样一种强调 根 、强调 生生不息 的新丧葬文化,与传统的礼敬先人其实不相悖,土葬百年之后,也是融入大地泥土。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其二,葬俗的移易,常常与社会影响、风气带动有关。风气之变,往往自上而下,风行草偃,反之则波涛不惊。这就要求,提倡 自然葬 要从上而下,不能只呼吁老百姓回归自然,作为倡导者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率先起好带头作用。东汉学者班固在《白虎通 三教》中指出,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常说的 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也是同样的意思。

对丧葬新风而言,政府补贴确切有助推之效,但却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人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向来在意的并不是钱,而是 礼 。通俗地讲,就是文化。只要尊重民众的情感与认知,则这类文化就能够被普遍接受。比如,自然葬之后,通过种种人性化服务能够让逝者家属通过某些活动或标识寄托哀思。

正如北京长青墓园负责人所言,骨灰自然葬区域将本着绿色、人本、科技、创新的理念进行改造完善,更多地利用 互联网+ 为家属提供智能化的祭扫和记念服务保障。这样做固然很好,但还需进一步具体化,多从民众的接受心理动身,设计一些固化的纪念元素。 自然葬 不但省时省力,也可随时随地祭奠,对时间紧张的人们而言,也是一个适合的选项。

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在丧葬问题上回归绿色生态乃是大势所趋。而积极提倡生态葬、自北京订做工程服公司然葬,让逝者回归自然,不但符合生态、节俭的原则,也符合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