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商标注册

扎心了老铁!刚说90后人到中年 现在又“空巢”了…

2017-09-27 01:16:22
扎心了老铁!刚说90后人到中年 现在又“空巢”了…

导读:听说,中国有超过5800万人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达到2000万。当“空巢青年”以悲情主义见诸媒体时,也有质疑说,年轻人的“空巢”很正常。你怎样看?

2000万!你也是繁华都市里的孤独者吗?

所谓“空巢青年”普遍具有以下特点:生活在大城市,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独居,租房,社会新人类(学生或初入社会),这个词也被引伸指向为情感空虚孤单。所以在讨论表述“空巢青年”时,许多论调都涂上了“悲情主义”色采。

据报道,目前超过5800万人在中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到达2000万。

1

根据国家民政局统计,2015年,我国单身的成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有报告显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西安、武汉、东莞、长沙成为全国单身人群最多的十个城市。因而可知,一线城市始终为单身人群聚集地,脱单需求远大于二三线城市。

QQ截图20170411092947

从单身男女人群划分来看,北京单身女性的占比最多,居全国之首,其次为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和重庆;而单身男性则深圳最多,其次为北京、广州、上海、重庆和成都。全国大部分城市均存在单身男女散布不均衡的问题,而地域上的失衡,也正是导致单身人群数量增长的1大缘由。

2

也许,屏幕外的你,其实不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也许,在繁华都市里,你也一样,形单影只……

10 个“空巢感”爆表的时刻,你经历过几个?

“空巢青年”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中国青年报》通过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少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条件差(57.8%)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窘境,其他还包括:生活拮据窘迫(49.5%)、社交圈子窄(48.1%)、缺少照顾和关爱(41.9%)、作息混乱(39.6%)、文娱生活贫乏(33.2%)、上升通道受阻(12.9%)等。

这些“空巢感”报表的时刻,你经历过吗:

3

(图源/好奇心日报 制图/林小妖)

有人被迫独居,有人崇尚自由

所谓“空巢青年”,一部分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他们普遍家庭经济实力较好、寻求个人的自由。

他们是“喝个下午茶,啃个大西瓜,空巢青年乐开花”型,享受自己住的状态,并且会自我束缚,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秩序:独居最大的吸引力便是自由。

即便一个人,也会早上 7 点钟起床准时出现在健身房;会化好看的妆,也能换灯泡;和家里的狗说话,牵着它舞蹈,被一脸嫌弃但玩得很开心;喃喃自语也不可怜,有时候还能自戳笑点;吃得好睡得香;周末睡到自然醒,下午去游泳,晚上去漫步;一个人市区晚餐,一个人去看展;宁愿一个人的潇洒,也不要两个人的尴尬。

4

另外一部份则是“非自愿空巢”,他们为了理想和生存在大城市打拼,承受着“租房贵”、“加班多”、“成家难”等各种生活压力,想改变却无力改变。相比于生活上的拮据,“无归属感”的感觉也让他们与繁华的城市渐行渐远。 

他们是“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型,身处其中,无穷放大自己的空巢感:觉得自己饱受孤独煎熬和失落折磨的滋味,享受不到亲情,没有老友,缺少关心和安慰,是繁华都市里的孤独者。

一个人坐地铁上班下班,一个人逛超市,买了一大堆零食又不想吃,回家面对着四面墙;养了一只猫,抱着它跟孤寡老人似的;每天睡觉靠眼睛生理困;一遍遍手机等社交网络的回复;周末早起买个菜,打扫下卫生,瘫在床上,煲电视剧;看完美剧英剧日剧就手足无措了,然后开始怀疑人生;自言自语;感觉死在屋里都不会有人发现。

5

“空巢”青年的空巢元素表:

6

(图源/好奇心日报 制图/林小妖)

“空巢青年”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心态

事实上,这种独居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美国学者克里南伯格着作《单身社会》中,给出这样的数据:美国有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个群体在过去10年扩大了30%。不只是美国,在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近45%的住户都为独居者;日本也有约30%的住户独自居住。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表示,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关系日趋个体化现象,也是进入社会后又没有到结婚阶段的个人生存状态。不能单纯贴上“可怜”“孤单”等类似北京定制职业装公司的生活标签。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平认为,“空巢青年”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心态,很多人拥有着“空巢”心态,在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影响下,选择了独居。

教育学家熊丙奇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年轻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离开父母独自在城市奋斗,很多家长也支持孩子这1选择。”

有人质疑,对年轻人来讲,“空巢”的状态是普遍而正常的,不应当打上标签,太多的悲情也许只是“自怜”。

7

“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

当然,“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

就连比较开放自由的美国人,虽然对婚姻存在质疑,可未婚者中依然有超过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

但是,社会的压力却往往不给“空巢青年”喘息的空间,每逢过年,都会上演逼婚的戏码,也总有人用异常的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个人生活,不是生理有毛病,就是心理不健康。

对“空巢青年”而言,反击社会偏见,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赚到足够的钱,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另外,还要有1颗强大而勇敢的心,多读书,补充自己的头脑;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绪就不会那么敏感。

老祖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不定讨论问题的时候就能用学识撩到妹,滑雪的时候偶遇帅哥。

8

小编想说:与其在抱怨中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如以更加积极的状态生活,你或许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现实也可能会回报你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