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jrs低调看直播直播

三国时刘璋为什么退出争霸天下 三国时刘璋怎样没有争霸天下

2017-09-25 15:34:51
三国时刘璋为何退出争霸天下 三国时刘璋怎样没有争霸天下 - 大学生新闻网

马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马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马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马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刘备总算得逞了。那刘璋怎么办?如果把他留下来会不会是个祸害呢?

刘备终究还是没有向曹操学习,没有向曹操对付刘琮那样斩草除根。不仅如此,良知未泯的刘备还把南郡公安这块地方划给了刘璋,而且,刘璋家里原先的钱财物品,刘备都纹丝未动,如数归还,就这样,刘璋佩戴着“振威将军”的印绶上任去了。

后来孙权杀了关羽,得了荆州。刘璋的那块地方也归了东吴。孙权同样没杀刘璋,让他当了益州牧,驻于秭归。刘璋死后,其子刘阐曾在蜀汉南方作乱之时,再被东吴任命为益州刺史,后归吴,为东吴之御史中丞。

刘璋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他是个失败者,是个亡国奴,是个窝囊废,但却很少有人讥笑他,只是觉得他生不逢时,如果不是在战乱时期,也许他会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材。

说到底,刘璋还是生于一个悲剧性格。性格即命运,下面就来好好剖析一下刘璋,替他做个结案陈词吧。

一只绵羊领着一群老虎,打不过1只老虎领着的一群绵羊。

刘璋就是那只绵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但长期浸泡在那块土地,刘璋的性情自然要遭到影响和同化。

四川人是很宽容的,但对刘璋来说,就是这类宽容要了他的亲命。宽容到头,就是懦弱了。

我们还是入乡随俗的来了解一下四川的历史和风土。

在历史上,四川一直是皇权政治势力控制较弱的地区,所有的政治冲撞和军事冲突到了这里大多会减弱。地理环境的封闭可能使四川人形成封闭的心理,但同时也使四川人更急于了解外面的世界,使他们的心理更加宽容。

四川人确切是十分宽容地、友好地接纳远方的客人,而从不管他是流浪汉、罪犯、失意政客,还是独霸一方的君主。即便是讨口要饭的,也能在四川比较容易地生存下来。

古时候一旦黄河流域或者是长江流域发生了水灾,皇帝就会下诏书,令灾区百姓就食巴蜀。一群一群的人来了,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文人墨客,到了四川以后,也会很快热爱上这块美丽的土地。

四川盆地四周构成的天然屏障,可以使四川人心安理得地享受各种物质文明成果。四川盆地的文明是典型的内陆文明,四川是中华民族的后花园,是一个安乐窝。这里的气候温和湿润,北方的寒流到了四川盆地,早已被北面横亘的秦岭大山消磨锐气,显得温和多了。

南方的太平洋暖流到了这里,也不会像它在南方大地上那样肆无忌惮,而是温顺地放慢了它的步伐。所以,这里是一个温床,它能使各种繁华和丰富的物质文化悄无声息地生长。

在这样一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四川人特别懂得享受生活,悠闲人生。

四川人的日子过得也就特别的惬意,韵味悠久。这里家给人足,无水旱之忧,少烽烟之苦。还在商周之世,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四川盆地就已十分富庶,尽管当时水涝之灾还时不时地侵扰着成都平原。这类安宁祥和的日子在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人看来,一定是田园牧歌式的充满浪漫情调的生活。

所有的日子在茶社里都浸泡得满满的。清早起来,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个整天,日子总是那末的长,从天下大事到鸡毛蒜皮的街巷小事,都可以在那里评头论足,还可以获得心灵的碰撞,激发起思想的火花。

光阴就在这样的逍遥中过去了,一切都是这样的平静,这样的安详。

长久以往,这里的人们大都不思进取,对现状北京订制秋季工服厂家心安理得,出去闯天下的人很少,反正水旱从人愿,旱涝保丰收,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在闲适的日子中享受生活,便成了这里的人们生活的一大准则。所以,自古以来,在成都平原上的土着居民,很少能产生出土生土长的富甲天下的人家,也很少能看见一家一户过不下去而外出逃荒的。

这类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生活态度大大限制了一个区域的经济的大发展,使本地区经济的结构千百年来以消费为主,经济积累较差,人们不热情于投资,也不宁愿去冒险。

虽然这类生活态度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差甚远,但在古代,它却是一幅十分使人羡慕的生活画卷。

人们虽然不会大富大贵,但也少有因生存的威逼而苦苦奔走,还可常常有闲暇时间来关心国家大事,以显示出蜀人少有的胸怀天下的气度。

了解到这些背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刘璋为何会是这类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性格了。

或许刘璋心里还纳闷呢:我好好的没招你没惹你,我关起门来过我自己的小日子,你们害我干啥呀?

可是,这是乱事啊,这是个人吃人的年代。仅仅保平争胜是不够的,需要全攻全守。仅仅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不行的,需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需要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刘璋生于悲剧性格,这就导致他最大的问题:盲目自卑,引狼入室。

刘璋所处的益州是个什么地方?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兵精粮足,人才辈出,猛将如云。

这是多么好的条件啊,不要说自守,还可以成就一番霸业。但刘璋却感受不到这些,相反,忧患意识却日趋严重。

所以,只要一打仗,他就想着搬救兵。打张鲁,他求救曹操;曹操产生威胁,他又去找刘备。

这不但是刘璋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更是对手下将士的侮辱。依照西蜀的人才,抵御个把坏人何足挂齿呢?刘璋至于这么惊弓之鸟吗?

退一步说,就是找救兵你也有点儿眼光啊。刘备曹操这都是善茬吗?你能驾驭的了他们吗?

导致时人视刘璋“暗弱”、“不武”的缘由,除了刘璋为人宽柔,温仁,性情脆弱外,更与其身处推崇“人谋”的浊世之秋却不努力“人谋”有密切关系。

说好听点儿,是这人太厚道,太老实,不会耍心眼;说难听点儿,就是这家伙是个窝囊废,人家把他卖了他还蒙在鼓里,帮人数钱呢

保据益州,坐观天下,是刘璋之父刘焉定下的方针。这无疑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中评论曰:“焉虽受命作牧,而汉之危亡,风波百沸,焉勿问焉。割土自擅,志士之所不肖事也。”刘焉死后,继任益州牧的刘璋基本遵守其父“坐保”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坐保”有它的合理性,如可以避免本身力量在纷争之中作无谓的消耗。然而,在汉末割据兼并的时期,满足于“自保”,没有远大的目标与积极的行动,最终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在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刘璋只不过是“守户之犬耳”,只想着看好自己那1亩三分地,不求上进。这明显是点到了问题的实质。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刘璋最起码该做到这一点吧?可惜,没有。

刘璋的坐保,导致了他行动的守旧和落后,黯于天下大势。当刘备处心竭虑谋夺益州时,刘璋还茫然不知,反而开门揖盗,最终葬送基业。 1/4 1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