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香港公司

溥仪面对法官的英文质询 不需戴耳机

2017-09-25 13:22:58
溥仪面对法官的英文质询 不需戴耳机 - 大学生新闻网

核心提示:1945年东京审判时,溥仪面对法官的英文质询,对答如流,不需要戴同声传译的耳机。

莎士比亚曾在《哈姆雷特》中深情吟诵: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现在中国人也要高声呐喊:To learn or not to learn, that’s a question!中国人对英语的复杂情结已然在教育战线上愈演愈烈。清末以来,英语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地位愈来愈凸显,另一方面,加强母语教育、减少英语学习负担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学还是不学?抑或是怎样学?除了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外,英语学习还应当包括更多的内容。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英帝国特使——马戛尔尼伯爵曾奉命觐见乾隆皇帝,请求互通商贸,却吃了闭门羹,无奈悻悻而返。走时,马戛尔尼抛出一句狠话:“中国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果不定制职业装其然,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终究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吉利的商品、货物和资本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随之而来,固然还有英语。

皇族

九五之尊“压力山大”

在大清国二百多年的基业中,有2.5位皇帝曾大胆地张开双臂拥抱欧罗巴文化。前者是一手缔造“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其次是在积贫积弱的国运中试图通过“戊戌变法”来改变时局的光绪皇帝,剩下的半个皇帝就是“亡国之君”宣统了。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逐步意想到精通俄语与拉丁语人材的重要性。回京后,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专习俄罗斯文字,以备翻译”。到雍正年间,又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招满洲青年专修拉丁文”,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华夷译语》本是洪武年间官方编纂的一部蒙汉对译辞书,后来逐步扩充收录语种,成为中国近代初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可笑的是,《华夷译语》沿袭了历史上汉译佛经的体例——外文词条都是以汉文注音,如“Don t answer at random”注音为“洞脱,唵五史为,阿脱,而蓝道姆”,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两个世纪后,康熙的8世孙光绪皇帝就聪明多了。极具维新思想的光绪英语学习热情很高,逐日清晨四点就开始上课,在浏览和写作方面都表现出相当的悟性,但口语却糟至极。他计划用英语做新年献词,并致函各国公使。无奈,公使们不给面子,纷纭婉言谢绝。虽然不得已身为“傀儡”,但这位思想开明又颇具叛逆精神的青年单单是勇于以身作则、带头学英语的胆识就值得人们称赞。他以九五之尊带头学习“呕哑嘲哳难为听”的“蛮语”,提高了英语在宫中的地位,紫禁城内很快掀起了学英语的时尚,就连慈禧老佛爷最后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1917年6月,张勋率领五千辫子兵在北京拥戴溥仪复辟。虽然复辟闹剧很快消停了下去,但是小皇帝的教育问题却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苏格兰人庄士敦担任帝师,教授溥仪英语。溥仪对英语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第一年主要学习英文单词和一些浅显的口语对话,用的课本是《英文法程》;随后开始读《伊索寓言》、《金河王》、《爱丽丝漫游记》以及许多英文的短篇故事和西洋历史、地理;庄士敦还会把平常用语、童话、成语故事和很多儒家经典名言翻译成英文,融入到平常的教学中。溥仪的英语水平进步很快,最后能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庄士敦相当满意。幼年时的英文学习,给溥仪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1945年东京审判时,溥仪面对法官的英文质询,对答如流,不需要戴同声传译的耳机。 1/4 1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