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极速体育app下载

莱芜的那些中学:学生记忆中的6中生活

2017-09-29 10:58:27
莱芜的那些中学:学生记忆中的6中生活 \
\
\
\
\

莱芜六中位于方下镇西南角,南靠汶河,北临泰莱公路。1958年建校,1988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意味着莱芜6中的结束。同年,鲁西联中迁至当时的莱芜六中校址,更名为了现在的鲁西中学。1988年至今校舍经过屡次的拆除、翻新和新建,如今的鲁西中学里已很难找到莱芜六中的印记。记者访问了几位当年莱芜6中的学生,透过他们的回忆,渐渐勾画出了莱芜6中的学生们在校园生活的影子。 1.虽是平房土路,但环境整洁

据了解,莱芜6中1958年建校的时候,学校是三年制初中。刚建那会儿,许多校舍都是前几级的学生运料,一起定做T恤帮忙建造的。

今年69岁的李爱青是鲁西中学的退休教师,1964年他来到6中就读初一,是莱芜六中7级的学生。据他回忆,当时各个学校都很缺本地的教师,因此泰安、寿光等外地的教师成了六中当时重要的师资气力。虽然老师大部分是来自外地,但师生关系非常好。据李爱青讲,当时学校的宿舍、教室及教师办公室都是平房,地面虽然都是土路,但非常干净,环境还是很不错的。 那时学校里提倡学雷锋,并且有专门的校工,再加上我们每天都有课外活动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一起打扫卫生。 李爱青说。 2.课外活动多,校园生活丰富

说起课外活动,李爱青告诉记者,学校当时设立了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里面有篮球队、乒乓球队。李青爱就是校篮球队的一员, 那时候经常和5中的师生一起打篮球,商讨球技。 李爱青说,学校当时有3个篮球架 2个木架,1个铁架,这也是篮球队练球的地方。 当时每一年莱芜县都会组织比赛,地点就在莱芜师范,许多学校都去参加。我们篮球队那时候就一路小跑前去赛点,由于赛程的缘故,需要在莱芜师范住下。学校的地排车就帮我们拉着水桶和凉席。 李爱青说, 那时候走路去参加比赛并不觉着远,大家热忱很高,都非常兴奋。

到了1970年,莱芜六中的初中改为了高中。 我在6中的时候两个级部一共才200多个学生。 张玉文说。今年60岁的张玉文是1975-1977年间在六中读高中,他也是莱芜6中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应届生。据张玉文说,那时候学校已经有了电灯,课桌是木头的,可以翻盖,还带锁。 早上6点半一起跑操,7点大家集体到操场听广播。现在想一想那时候的校园生活还是很怀念的。 张玉文告知记者。 当时学校里面种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我们每周都有好几节劳动课,劳动课上大家就会帮着种地、浇水、割麦子。 张玉文说。在学校里最期待的还是看场电影, 那时候一年在学校得看个四五次以上的电影,每次看电影都是晚自习时间,大家都搬着小板凳聚集到学校的操场上。 张玉文说,附近的村民也会赶来看,有的还要跑好几个庄赶过来。那时候的电影是胶片、幕布的,和现在的没法比,但同学们都很兴奋,每年都盼着看电影。

据了解,学校虽然有食堂,但同学们基本都自带饭,大多都是煎饼和咸菜,很少去食堂吃,老师们去食堂吃得比较多。学校对贫困学生是有补助的,每人每一年补助10斤玉米和10元钱。 3.学校变迁,新的学校搬迁到原莱芜六中校址

1988年,随着莱芜6中最后1届毕业生的毕业,宣布了莱芜6中的结束,当时的教师也都分配到了其它学校继续任教。同年,鲁西联中迁至原莱芜6中校址,更名为了现在鲁西初级中学,学制成为四年制。2001年,顺利完成鲁西中学与石泉中学的合并,学校道路全部硬化,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育人环境,建有各类特种教室,各室内部设备及器材一应俱全,画廊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2003年,建成微机室。2004年,建成多媒体教室。2014年,鲁西小学迁至鲁西中学,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今,学校具有教学班17个,学生近800人,在岗教师58人,学历达标率100%。

走进现在的校园,到处宽敞整洁。记者从校方了解到,现在的鲁西中学已建成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室及技术、计算机、史地、音乐、舞蹈、器乐排练、美术等学科专用教室。田径场跑道规范为炉渣材质,能满足雨后使用要求。田径场内设有篮球场2个、排球场2个,器械齐全,场地材质符合要求。单杠、双杠、平梯、肋木、乒乓球台等室外体育器械也都配备齐全。

如今学校专任教师结构合理,建立了教师补充机制,每一年补充一定数量的合格教师,近三年保持新进与退出教师基本平衡。已有68人次的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获奖。

如今的鲁西中学,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在素质教育大道上,将坚持办出自己的特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