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极速体育app下载

抗战中八路军的武器制造之谜 抗战中八路军武器是怎样来的

2017-09-25 13:45:53
抗战中八路军的武器制造之谜 抗战中八路军武器是怎么来的 - 大学生新闻网

人们讲起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往往称之为土八路,其实土八路并不土。八路军的将领大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知识分子,全部队伍中,有学识的青年乃是八路军的骨干。仅就战役在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活动工作团而言,便是一支人才辈出、科技精英集聚、研制成果累累、功劳卓着的科技大军。

八路军自制手榴弹(资料图)

本文摘自《文史月刊》2005年第9期,作者:吴东才,原题:《八路军制造武器之谜》

人们讲起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往往称之为土八路,其实土八路其实不土。八路军的将领大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知识分子,全部队伍中,有学识的青年乃是八路军的骨干。仅就战斗在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流动工作团而言,便是1支人才济济、科技精英会聚、研制成果累累、功劳卓着的科技大军。

八路军流动工作团,是随着以山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而组建的军工企业,它为八路军展开敌后游击战提供武器装备。为适应游击战的需要,队伍跟随主力部队活动,故称流动工作团,也誉为“驮在驴背上的兵工厂”。全团有一千多人,成员来自大江南北,有从欧洲回国的留学生,有从南洋归来的华侨,有国内高等学府的教授和学生,有大城市工业产业的技术人员,也有根据地土生土长的能工巧匠,其中着名人士有100多位,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内燃机研究室的研究生郭栋材,留学英国的冶金博士张华清、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的毕业生程明升,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系的陆达,燕京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张芳,北平大学工学院的毕业生郑汉涛、牛治华,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学生高源、李守文,天津北洋大学毕业的陈志坚、孙艳清、张培江、刘致中、牛宝印、齐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唐英之,天津河北工学院毕业的张浩、张温如、王锡嘏、耿震、李非平,云南大学采冶系毕业的李树人,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宋宗景,山西大学工学院毕业的席永先、宋宗恕,东北大学毕业的赵云鹏,天津女师学院毕业的柴毅,山东大学毕业的高广平,武汉大学毕业的林溪,河南大学毕业的张志青,上海雷氏德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毕业的唐成仪等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身在富有家庭,为了抗日救国而抛弃舒适的生活,离开优越的环境,不远万里,远渡重洋,从国外或大后方爬山涉水,投奔到经济落后、物资贫乏、生活艰苦的太行山区,同当地民众艰苦奋斗创建抗日根据地,从事对敌武器的研究与制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1曲“科技救国”的新篇章。

从大砍刀到枪械的研制

抗战初期,由于八路军的迅速扩大,许多新战士手中无枪,凭着大砍刀、长矛梭标与日军拼杀,不少人壮烈牺牲。身为活动工作团领导人的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急战士所急,他以曾在德国、苏联学到的军械制造知识,从根据地的客观条件动身,很快设计出我军步枪的结构图,召集黄崖洞兵工厂厂长程明升、梁沟兵工厂厂长陈志坚、工程处工程师郭栋材、唐成仪等一批科技人员研究在兵工厂制造步枪的问题,并责成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刘贵福具体组织实施。

刘贵福原为太原兵工厂造枪分厂钳工,有13年的制枪经验,1937年11月太原沦陷时,他带领15位技术骨干投靠到根据地兵工厂,先后任技师、副厂长。他接受任务后,在刘鼎部长的指点下,吸收了捷克式、汉阳式、三八式等国内外步枪的优点,从黄崖洞兵工厂的技术、设备、物资条件出发,立足于适应我军游击作战的特点,经过反复试验,于1940年8月1日研制出一种重量轻、体积小、射击精度高、便于战士携带、使用灵巧的新型7九步枪。这类步枪比普通型步枪短10厘米,形似马枪,故取名“8一式步马枪”。造枪用的钢材,取之白晋铁路,民兵于夜间破路拆卸的铁轨,运往兵工厂。全枪仅3.36公斤,采用三棱刺刀,机动灵活,实战效果优于日本造的三八式步枪。从此,活动工作团的各兵工厂开始批量生产,源源设备部队,在抗战期间共制造出这类枪一万多支。

八路军战士有了这些新式武器如虎添翼,在战场英勇杀敌,越战越勇。8一式步马枪的作战威力,不仅在抗战中优于日本造的“三八式”,而且也优于解北京衬衫公司放战争时期美国造的步枪,1949年4月,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彭德怀总司令在视察战利品时,拿着阎锡山军队的美国造的步枪说:“这不如我们造的适用,如果我们不是道轨钢会比这更好”。

从手榴弹到炮弹的研制

手榴弹是抗战中八路军使用最广泛的杀敌武器,这是由于太行山区煤、铁矿产丰富,手雷弹制造技术比较简单,又易于普及,兵工厂、游击队、民兵都能制造,八路军战士几近人人都配有手榴弹,但手榴弹投掷距离短,只适应近战,且杀伤力不强。

1940年百团大战,我军缴获了一批日军在山地作战中具有较强杀伤力的掷弹筒(五O小炮,即口径为50毫米的追击炮),彭总指导流动工作团要抓紧研制。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掷弹筒很快仿造成功,但五O炮弹难以制造,主要是缺少铸造弹体的灰生铁。外购在敌人周密封锁下根本不可能,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解决,时为流动工作团工程处副处长的陆达挑起了这1重任。当时陆达年仅26岁,从小生长在上海,曾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1934年留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钢铁冶金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放弃了行将届满的学业,在旅德华人抗日联合会的帮助下,年底随杨虎城将军考察团乘船回国,投靠延安,参加了抗日大军。1939年,陆达被调往战争前线,参与太行山区的军事工业建设。为解决生产炮弹的原料,到达批量生产的能力,他深入武乡县柳沟铁厂进行实验。柳沟铁厂原是一座采取当地矿石冶炼生铁,铸造铁锅、铁壶、犁铧等农民生活用品和农业工具的工厂,抗战开始后逐步增加了手榴弹、地雷等军用品的生产,成为流动工作团的一个重要兵工厂,高源在此任厂长,六旬炼铁专家张华清任技术顾问,故炮弹批量生产的试验定在这里进行。炮弹结构比手榴弹复杂,它由引信、弹体、弹尾、尾翅等部件组装而成,这些部件的连接主要靠罗纹丝扣,需要进行切削加工,而柳沟铁厂冶炼的生铁是白口生铁(碳化铁),硬度高,质地脆,不能切削加工,如何软化白口生铁,使其能切削加工,成为能否制造炮弹的关键。为攻克这个难题,陆达日夜守候在炼铁现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试验,他运用从国外学到的德国式白心韧化技术原理和美国式黑心韧化技术原理,同武乡地区传统的生铁焖火技术相结合,在技术工人孙兆喜等人的配合下,改造了土方炉,创造了火焰反射加热炉。将生铁铸造的炮弹毛胚置入炉内焖火,使弹体表面软化,以到达切削加工的要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取得成功。

自1941年4月起,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开始了炮弹的批量生产,当年出产炮弹4万多发。车工甄荣典就是在车削炮弹中,以质量好、数量多、班产达480发的最高纪录,被誉为“炮弹王”,荣获边区劳动英雄称号的。黄崖洞兵工厂制造的五O小炮和炮弹,每一年可设备16个团,使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火力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出发点。1942年,他们又首创了八二迫击炮和弹的生产,大大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

从黑炸药到现代火炸药的研制

黑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从宋代开始用于战争,一千多年沿袭不止。抗战早期,八路军的地雷、手榴弹、枪炮等多数仍用它装填,虽然能杀伤敌人,但威力有限。为了提高作战能力,我们的科技人员从1940年开始,就着手研究现代火炸药的制造。现代火炸药的主要原料是硫酸,它是化学工业的产物,其制造工艺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接触法,装置复杂而又需要细白金粉做触媒;二是铅室法,工艺虽简单,但需要大量的铅板建造铅室。根据地既无白金来源,也无铅板可取,这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1/2 1   

推荐阅读
图文聚焦